最新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最新动态

何以黄河 ——观舞蹈史诗《黄河》

2023-08-18 22:23:23 325
      

《何以黄河》

 

——观舞蹈史诗《黄河》

唐 凌

  黄河,一条自然伟力铸就的伟大河流,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以百折不挠的气魄,绵延万里,从高山之巅奔腾入海,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,见证着当代中国的辉煌巨变,其意义超越地理范畴,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和精神图腾。从古至今,献给黄河的诗文乐舞无数,今天,张继钢导演与山西省歌舞剧院以一部舞蹈史诗《黄河》舞出黄河,时空跨度如此巨大,历史承载如此丰厚,何以黄河?

  何以黄河?张继钢导演把答案写进了河流、大地和时间。他把目光转向了这条河流远古的生发以及从中生长出来的人们,把内心贴向了这些人最朴素的心跳,把情感向着发生在这条河流上的开创历程喷薄而出。以深沉的情感和倔强的坚韧,张继钢导演用自己的艺术回应:何以黄河?

生命源起之河——重返原初

  近十年来,张继钢的作品在其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炽热的家国情怀之外,明显显现出对人类、对生命的探索意识。从2008北京奥运开闭幕式到说唱剧《解放》、舞剧《千手观音》,包括2016年为广西创作的舞蹈诗《侗》中的若干作品都能见到这种趋向。这一点在《黄河》中得到了更为自觉更为丰沛的表达。

  河流就是生命的源与流。舞蹈史诗《黄河》开篇既是“从哪里来”的追问,唤醒人们血脉深处关于生命起源的记忆。在亘古洪荒的大地上,面对时空的无限延伸和河流的发源,观照人类先民的孕育和出现,开启重新发现黄河的生命之旅。

  《黄河》以文字解说的形式介绍从“河”“上河”“中国河”到“九河”“大河”“浊河”的黄河称谓的源流变迁,介绍蓝田人、大荔人、丁村人、河套人,华夏文明的最初孕育,可谓不胜其详,能感受到创作者们追本溯源的执着和深切之心。河流的发源、黄河先民的出现,人们在黄河边的生存与奋争,构成了舞蹈史诗第一篇章,舞出了黄河的辽阔历史、厚重和力量,传达出母亲河的无穷生命力。张继钢始终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,从厚重的黄河文化中汲取营养,寻找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脉,达致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叩问。

  但如果还能有一种期待,其实也希望见到自然伟力的黄河。从源起的角度而言,中国自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之传说,浪漫神奇,具有一种超拔出尘之美,或许可与整部作品的厚重和激昂之气起到一种中和的作用。

民族精魂之河——重返心灵

  气势磅礴、奔腾咆哮的黄河强烈震撼和激发着艺术生命中升腾的力量,激活创作者内在的激情,让艺术直抵大河之精神之核心。这让舞蹈史诗《黄河》摆脱了对自然简单的摹仿,超越了情感的浅吟低唱,也超越了民族民间风情的展示,不再是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,或是关注某个具象的个人命运和外在的情感,而是书写一首关于黄河的英雄史诗,一部叙述中华民族与大自然抗争,以及经历战争和苦难,建立起自己的家园的生命史诗。

  这样的黄河不再是目视中的河流,而是创作者用自己的理解、感受、审美和价值观融汇而成的一条诗性的大河。它属于精神,是信仰,是不屈的精魂。这条大河是创作者借大河之精魂幻化出的可视可感的大画面、大理想,是创作者关于黄河的历史文化想象,以及投注其中的个人心灵景观。张继钢的黄河一往无前、质朴刚健生生不息、永恒不灭,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生命底色。在黄河边,哺育、奉献、牺牲、包容、胸襟,生生不息,诗意开始浩荡……

每一个人的黄河——重返朴素

  在张继钢导演的几乎所有作品中,或隐或现,黄河与黄土地是始终存在始终贯穿的,这是他的童年记忆和原始意象,是他的精神符号和情感支点。连绵奔涌的河水和朴实无华的黄土地,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构成了他最初的记忆。在历经数十载繁盛耀目的艺术历程之后,张继钢终于重返黄河和黄土地,这是艺术家最深层和本真情感的喷发。大河和大地是他的承托,是他永恒的源泉。

  舞台回到了朴素。由导演亲自担纲舞美,回归简单,简单到仅仅是一匹布,这匹布被用到极致,被用到令观者惊心。舞蹈回到了朴素,巨大的布成了创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进行搏斗的沙场,舞者在布匹上翻滚、腾跃、跌落,既是舞蹈,也是强烈的行为,在一些时刻,这部舞蹈史诗甚至会让你忘记舞蹈,因为你会完全沉浸在震魂慑魄之中。舞者回到了朴素,更多的裸露,更多的赤诚,更多的生命本身。意象也回到了朴素,谁也不会忘记这部作品中的泥浆。泥浆,是水与土,是最原始最根本的元素,舞者在泥浆中奋争和起舞,人成了塑像,舞蹈化作了精魂。

  舞蹈史诗《黄河》,是艺术家为大河、为大地、为人民、为时代的歌咏起舞,是英雄主义、理想主义、浪漫主义之舞。在这部作品中,我们看到了一个远行的行者,重返原点和开端;一个登高的攀登者,回到泥土与河流;一个历经繁盛的创造者,回到本真和朴素,回到了内心的热望。